English

西柏坡精神——千秋万代不落潮

1999-10-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建明 我有话说

西柏坡,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曾是党中央所在地。在这里,党中央、毛主席曾胜利地组织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在此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西柏坡也是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它是中国革命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如今,这里不但有重新复原的中共中央委员会、人民解放军总部旧址,还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有十几个展厅的纪念馆。虽说已是仲秋,但我们却看到有不少中小学生和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来这里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们那以彻底革命、敢打、必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主要特征的西柏坡精神。

据介绍,近几年来这里参观的人数,正在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截至目前,参观者已累计达到近1500万人次,1998年创利税达到300多万元,是1992年的100多倍。

作为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革命旧址,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呢?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白元达介绍说,这首先是得利于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1958年,为彻底根治海河水患,国务院决定在平山县岗南村附近修建岗南水库,为此西柏坡村包括中共中央旧址需搬迁。现在的旧址是用拆下的旧料加新料重新选择相似的地址而重新复原的,其工程之大之难是可想而知的。为支持这一工程,国家有关部门、河北省政府、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文物部门已累计投入了3亿多元。现在开放的包括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故居在内的10处复原后的旧址和拓宽维修后的石家庄至西柏坡的公路,则是耗资最巨者。

然而有了钱并非就好办事,何况钱并不够。白元达副馆长说,八十年代,这里曾一度门庭冷落,十分萧条。1991年新班子组成后,他们开始了深刻的思考。当时西柏坡的状况是:进山,只有一个饭馆,更无住宿之所。参观者千里迢迢而来,却需自备干粮,并驱车百里到县城住宿。怎样才能使革命旧址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如何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方针呢?他们大胆开阔思路,决定努力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中心,大力做好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路子。

他们首先充实展品,近年来,他们又陆续走访了全国各地的100多位老同志,征集到不少有关资料和文物。

在新上项目资金不足的情况下,1993年,他们出动募捐人员800人次,送发材料10万份,向社会各界筹资290万元,而且至今未断。目前,他们已兴建了一座小型宾馆和配套餐厅,而且又在扩建。他们还相继增建了西柏坡纪念碑、书法石刻园、五大书记铜像、领袖风范雕塑园等新景点。正在建设中的集影视、电脑演示、贮存资料、舞台演出和观众参与为一体的多功能影像资料馆,一旦建成,将使西柏坡的教育功能更上层楼。

为了更多地吸引参观者,他们还同300多个学校及部队等建立了“共同建设西柏坡,共同培育社会主义新一代”的“共建共育”关系,吸引他们到西柏坡开展种草种树、帮建工程、当一天讲解员等活动。近年来驻石家庄部队的新兵入伍、军校学员入校和各地不少单位的入党宣誓都到这里举行。

经过西柏坡纪念馆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近几年这里始终人流如潮,他们从中也取得了两个效益的双丰收。也正因此,他们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是国家文物局命名的“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4年至今一直保持着“省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